移至主內容

簡評「111年度數位治理研析成果發表會-跨域數位轉型之挑戰與契機」

Submitted by 肥貓 on

睽違4年(這中間經歷了論文、疫情和服役),再次參加了數位治理研究中心(原電子治理研究中心)舉辦的成果發表會。4年前到底舉辦了什麼,坦白說我只記得片段。此時再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,卻又似曾相識,只是熟悉的同學都畢業了,像我一副小鬼頭樣的學長應該罕見吧。

各場次摘要:

以下是我對活動的摘要,不過也已經夾雜我的評論,所以帶有相當的主觀成份:

第一場次是北醫的教授講新一代歐盟的數位發展政策,雖然我論文內容和GDPR高度相關,照理說應該會很熟悉。不過我在服役期間歐盟法制履有不同版本出現,只要少追劇幾個月,大致就看不懂後面在演什麼了。儘管我覺得換湯不換藥,仍然不脫離積極管理、有效開放的本質,但是到最後變成了法條的文字遊戲。

中間兩場都是政大公行系老師們為首的研究團隊做的成果發表。(全活動)第二場次是談到政府數位人力資源管理,簡言之就是面對數位新時代,政府怎麼調整人資方針,不管是取才或訓練等。第三場次則是關於民眾資料如何順利且安全地在政府內異動,不用民眾等了老半天還不知道進度在哪。第四場次與其說是圓桌論壇,比較像數位發展部與人事行政總處的政策宣導與成果發表(好吧我其實是很想簡稱叫大外宣),內容大致是聚焦在永續發展與資安管理,尤其是最近幾起資料外洩事故引起不少注意。不過令我耳目一新的是這次資訊基礎建設與碳足跡、碳中和、能源安全的連鎖議題,特別被拿出來討論。(值得一提的是,這次主辦單位提供的餐點都使用環保容器,例如鐵盒和瓷盤)

觀眾提問摘要:

第一場次的觀眾提問我不小心沒記得。不過後三場提問大致可歸納成,

第一:政府在資訊治理方面如何留才,特別是與民間的競爭;不過與談者們似乎還是用傳統的政策工具,例如變動薪酬(如獎金)、提高工作效能感。這部份和普通公務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論述相比,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第二:不少人反應政府本身的資安人力不足,甚至履有約聘僱待一段時間就跑掉的狀況。對此,與談者們似乎還是偏向用新公共管理的路子,就是從民間尋求彈性人力。如果文官制度短期沒太大變革,這問題應該不會有根本的改變。

我的簡評:

我挖硬碟鞭屍了4年前發表會後寫的回顧筆記,內容大概是批評電子治理(就成果發表會內容而言)空有ICT的外衣,卻缺乏公共行政的學術特色與本質,電子治理也淪為疲於追逐議題,而缺乏自我認同的學科。雖然經過兩年論文和修課的歷練,看法也大致沒有改變。改變是的看事情的態度吧。我在寫碩士論文時確實有想過突破上述限制,寫了和監理有關的題目。不過最後仍淪為法律與資管的大雜燴,連政策執行與評估的影子都沒有,以事後的角度看來也是不倫不類。如果這座大山歷代先賢都越不過去,我想憑匹夫之勇突破天險,恐怕也是癡人說夢。

不過論文寫完後一年多也算事過境遷,數位發展部成立了,民眾對於個資保護的意識也提高許多。只是我觀察iRent事件推斷,數位發展部短期內應該不會直接介入個資事件,而是繼續遵循由個別主管機關處理的模式。至於比照GDPR設立專責主管機關的部份,今天與會者的發言雖表明是朝此規劃,但細節似乎還在紙上談兵。儘管如此,至少國內總算有比較多具體的個案,來談個人資料保護的執行情形(雖然我們更希望相關事件不要發生)。如果這論文晚兩年寫,應該效果會好很多,不過以我的現況看來,也基本上沒有然後了。

至於資訊人力資源管理的部份,我覺得如我前面的評論所述,一方面是問題的本質與解法沒變,雖然我這隻老肥貓也想不出新把戲。不過當我的處境,從研究生轉換成待業人士的時候,卻也從現實的角度不免懷疑,跨域學習或鼓勵轉銜看似理想,但成功率又有多少?以我自己為例,我從研究所以來分別經歷改用Linux、學習使用R、和接受Python與基礎資料庫管理的訓練,也考了不少證照,雖沒多了不起但好歹做了點事。但是出社會後,仍難以得到資訊業界的認同。當然這一系列失敗,或許可以歸因為我人品太差、履歷寫太爛或內容政治不正確、眼高手低想越級打怪去資訊業之類的,但這也多少突顯,想要做到所謂的跨域(甚至鼓勵文官「文轉理」),可說是失敗率超高的任務。究竟從成本效益考量,是否值不值得做?為何不乾脆用傳統精英主義的角度,只要集中訓練、投資那批EE、CSIE、MIS...等出身的人才就好?

我承認寫這段話的時候,顯然帶著相當的負面情緒。只是這感覺還真像我十多年前升學考試時,你知道分數不夠上建中/台大,卻又不願意低就的窘境(話說回來,今天政大校長致詞時提到,公行系有大約三成的人最後進入公務體系;不過也讓我好奇或擔心,其他那七成沒進入公務體系的(如我),他們又在哪裡?不過這扯太遠了。且學生也得自己想辦法找出路才行。)。倘若真為如此,考量公務人員青春有限,又忙於工作、又忙於家庭之類,訓練單位又何苦這樣相互折騰,搞得民怨四起(據我猜測,對資訊訓練感冒的公務人員,恐怕也不在少數),還要塑造一種類似對岸的「人民有信仰、國家有力量、民族有希望」的形象?

好吧牢騷應該到此為止。只是走筆時不免想到,好像是馬爾薩斯講的,經濟學是憂鬱的科學,因為經常報憂不報喜;就這點來說,公共行政好像也不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