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一些原因,我離開了原生教會,至於會不會回去,下一步會怎麼做都是未知數。不過還是有和當地的牧者,組成了一個定期的線上小組聚會,討論一些神學議題。之所以不用實體的形式,倒不是因為跟原生教會有仇,而是希望能透過網路突破地理的界線,讓更多人參與。除了防疫的考慮外(當時就是防疫才把原小組轉成線上),我所在的區塊相對偏遠,從捷運站出來也要轉乘公車至少20分鐘才能到,若要堅持實體參與顯然不切實際。
原文初稿寫在2019.08.09凌晨 @FB,已經過多次刪改
(為減輕文字太多造成的視覺疲勞,附上一篇美術上不太討喜的政策宣傳標語照片一張)
2018年中開始用Ubuntu 18.04LTS時,我是將他裝在2012年買來的舊桌機上。技嘉(GIGABYTE)的主機板對Ubuntu的相容性不錯,因此幾乎沒改動參數和硬體配置,連滑鼠和鍵盤都沒動,Ubuntu就能在上面跑得還OK。
因為各種可笑的原因,導致必須強制重開機的狀況並不少見。但是偶爾會害你的電腦掉進BusyBox的畫面。
大致畫面如下,我是擷取這個網址的文字,不過應該和多數電腦相似:
最近在處理 template 時遇到一些困難:我的 taxonomy term 有一個單值的 media 欄位:field_media,我想把儲存於其中的圖檔 uri 抓出來,在 template 裡當作另一元素的背景圖片。
話說最近跟某客戶在玩 Highcharts 這套動態圖表函式庫;而我們為了讓資料能動態更新,data 都存放在外部的 Google Spreadsheet 裡,因此無法使用如 Easychart 或
對於 docker 遜咖如我,通常習慣用那種包山包海的 image,例如 LAMP 全部打包在一起的,最後做出所謂 "fat container"。好處是容易上手、並能很直觀地檢視成果,然而這樣不只浪費效能,其實也降低了彈性。
最近漸漸把原本放在 GCP 上的幾個專案,遷到自己主機,然後用 docker 來管理,並挑戰用 Nginx 作為反向代理。這主要牽涉到 docker 的 network 概念,花了好幾天才比較掌握,趕快記下來以免忘記:
大家好我是小管,a.k.a SLAT 部落格管理員。
相信憑各位睿智的膝蓋,必能察覺本站還在開發中。在欲待實現的各項功能裡,其中「個人部落格」已初具雛型,除了期待能在各方面致敬 Medium 以外,也蒐羅了許多宅宅會喜歡的功能,例如:
今天弄清楚了一件困擾我兩年的事情 囧
話說 "Multi-sites" 是 Drupal 一個很好用的功能,核心概念就是「共享 code」,佈署一次就能建立多個站台,管理跟維護都方便。